关键词:诊断和治疗,
来源:互联网 2016-05-3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早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重中之重,也是精准医学的一个重要目标。5月25日,在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的“大数据与精准医疗前沿技术应用创新”论坛上,深圳兰丁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小蓉分享了该公司在精准诊断领域的创新。据介绍,经过15年研发,该公司开发出细胞DNA自动检测分析仪,有望在人体尚无症状的阶段,用细胞DNA定量方法对细胞标本逐个扫描分析,判断是否有癌变细胞存在。
现状:细胞学诊断存在较大人为误差
据介绍,在我国,80%以上的肿瘤患者被确诊时已到中晚期。“肿瘤晚期为什么不能治好,因为癌细胞突破了机体膜,手术治疗、放疗把癌细胞全部消除后它还会复发。”孙小蓉说,但在人没有症状,而且还没有形成包块的时候,肿瘤又是很难被发现的。晚期肿瘤的诊断以X光、CT、核磁共振、B超等影像诊断为主,影像学找到的都是肿瘤的包块,而肿瘤包块是由成千上万癌细胞组成的。
因此,不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细胞学诊断的方法,在癌前病变阶段或者肿瘤早期阶段,对病变细胞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把肿瘤扼杀在萌芽状态中,降低肿瘤的发生率。细胞学诊断是国内外宫颈癌普查的首选方法。在发达国家,细胞学已经受到了重视,有细胞学校培养细胞技术员,其病理医生也必须要会看细胞。“但是,在中国没有细胞专业、没有细胞技术员的培训学校,我们的组织病理医生是发现的包块切下来以后,才在显微镜下再来看细胞是否发生病变,这就是我们的差距。”孙小蓉说,而且用显微镜技术进行细胞学诊断也存在很大人为误差。
经过了15年的反复研制,孙小蓉团队建立细胞学形态分析模型与细胞算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特殊染色的细胞核进行细胞DNA含量和胞浆形态分析,从而得到DNA物质含量与细胞形态的诊断信息,辅助临床医师判断细胞对是否有癌变及癌变程度。
突破:机器扫描细胞核测定病变程度
孙小蓉介绍,DNA细胞自动检测分析仪是用光、机、电、镜加计算机技术将显微镜的视野扩展到细胞核内,测定细胞核内DNA含量,并实现扫描、诊断、出报告的全自动过程,改变了人在显微镜下阅片的历史,解决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细胞诊断误差,敏感性可达90%以上。
“把要检测的片子放到设备上,设备会自动对玻片上的每个细胞进行扫描。只需两三分钟时间,就会产生一张彩色的细胞图像报告,其中有问题的细胞会被红框框出来。”孙小蓉说,这个报告是量化的,它会统计一共扫了多少个细胞,其中癌变细胞和正常细胞各有多少都会在报告中显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统的创新点在于把细胞智能数字诊断与人工经验诊断相结合,实现细胞精准诊断。
孙小蓉表示,报告产生了以后,还要进行复核,毕竟报告是机器人[-1.01%资金研报]做的,而复核的工作则由医生承担,“医生去做复核的时候,再不需要在显微镜下去找癌变细胞,只需要把框出来的细胞找到就可,再把这些有病变的细胞放在一起,用鼠标一点,这些有病变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立即就可以看到。”
由于机器人技术的创新,把简单重复的细胞检测工作交给了机器去做,而细胞病理医生的职责也发生了改变,从此他只要做一个指控和复核。
“该设备能让细胞病理医生的工作量减少85%,且精确度更高。”孙小蓉说。据介绍,兰丁公司已经完成了100多万人次的宫颈癌癌前筛查。大量数据证明,自动化的细胞DNA诊断超过现有的人工显微镜诊断细胞技术。
孙小蓉透露,借助物联网,兰丁公司正在搭建细胞诊断云平台,也就是可以在云平台上进行自动化的细胞诊断。“细胞扫描完后,通过互联网传到云平台上做诊断,诊断完后病理医生只需做复核,就能生成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报告。”孙小蓉说,中国有3亿妇女要做宫颈癌的筛查,如果通过这个云平台做诊断,只需少量医生复核,就可以让基层妇女直接享受更高端的宫颈癌筛查服务,同时减少门诊医生的工作量。